真正会养生的人,只养这三处
真正会养生的人,只养这三处
什么是养生?
网上有个回答说得很好:
最讲究美的养生,是养眼;最增长智慧的养生,是养脑;最能滋养灵魂的养生,是养心。
所谓养生,往往不是在生活中堆砌保健品等外来之物,而是适时地给人生做减法,关照内在,找到问题的本质。
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,才能让美好反哺我们的灵魂。
生活中,许多人常常陷入了寻求美的误区,人云亦云地去所谓网红地标打卡、照相,误以为这就能实现养眼的初衷。
最后,除了留下千篇一律的影像,别无所得。
真正能养眼的美,常常就在身边不经意之处。
不论是莳花弄草,亲近自然,还是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与事,都是最好的养眼之法。
四川有个著名的鲜花山谷,主人是一对夫妻。
丈夫周小林与妻子殷洁当年的相识很有些电视剧桥段的意味。
四十年前两人跨越四川到北京的距离走到一起,更是成为一段佳话。
夫妻俩婚后走遍名山大川,看遍美景,最终选择回到四川成都定居。
而周小林给妻子送上的大礼,就是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鲜花山谷,这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、品种最多的蜀葵花海。
周小林曾说过,自己最大的心愿,就是妻子推窗就能看到鲜花,移步庭院就能置身花海。
这对因养眼而结缘的夫妇,也把追求自然之美变成了终身事业。
以美养眼,不是一时起意,而是一种习惯。
闲暇时多看一看春华秋实,夏叶冬雪;
烦闷时多赏一赏大千世界,人情美好。
当我们真正具备发现美的能力,养眼这件小事也就习惯成自然。
有人说,最好的自律就是没事早点睡,有空多读书。
在富养自我的方式里,阅读大概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。
一本书,不仅能让为繁杂俗事辛苦了一整天的大脑,拥有片刻休憩,更能让灵魂有了栖息之处。
前阵子,和朋友闲聊,她感叹自己终于体会到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天壤之别。
原来,她在工作中临时遇上一个接待大客户的机会,上司准备在她和另一位同事中选一个人负责解说。
解说的内容除了专业工作,还特别包含了本地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。
这可是展现个人能力的绝佳机会,朋友自然是积极争取。
在她看来,自己平时是业务骨干,口才又好,是不二之选。
但上司最后的选择,却是那位众人眼中的书呆子同事。
原因很简单,那位同事平时很喜欢看书,对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,滔滔不绝,显然比临时抱佛脚的朋友更有优势。
朋友叹着气说,自己总以为把工作本身做好就行,却没想到,博览群书真的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
的确,很多时候,我们都低估了阅读的力量。
不喜欢读书的人,看到夕阳西下也许只能词穷地说一句真美啊,饱读诗书的人,却可以联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辽阔。
有人问:我读过很多书,现在都忘了,那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呢?
最多人赞同的回答是这样的:
最质朴的道理,无需绞尽脑汁去思索,往往藏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之中。
作家毛姆曾打过一个比方: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。
蒋勋说,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。
有时,多未必是幸福,简单一点,平和一点,你才会发现,万事万物都可以如此美好。
它不是物质的简陋,也不是内涵的贫乏,而是选择删繁就简、返璞归真。
白岩松上过一堂关于趣味的课。
课上,他首先对学生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异常简单的要求:三十分钟内,不准说话。
然后,他开始泡功夫茶。
一开始,学生们面面相觑,却又无法出声,颇有些坐立难安。
渐渐地,功夫茶行云流水的动作之间,茶香蔓延,整个教室似乎也安静了下来。
墙上时钟走针的细微声音,窗口鸟雀的婉转啾鸣,远处车水马龙的汽笛喧嚣,这些平日被忽略的声音仿佛一瞬间涌入耳朵。
三十分钟过去了,依然没有人说话,大家这才领悟了一开始那个要求的深意。
此时,白岩松缓缓对学生说:
现实生活中,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数不清的难题,时日已久,甚至分不清,哪些是源于欲望,哪些是源于人性。
高质量的人生,绝不是走向世故和复杂,而是回归最初简单的模样。
《送你一匹马》中,三毛写过一段话:
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,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。
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,这使我觉得清畅。
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,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。
我当心地去爱别人,因为比较不会泛滥。
我爱哭的时候便哭,想笑的时候便笑,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。
我不求深刻,只求简单。
纪录片《书店与菜市场》里,有这样一个问题:什么会让你变得充实?
片中给出的答案是:
其实,这个问答与养眼、养脑、养心的选择不谋而合。
所谓养生,就是去寻找一种与生活对话的方式。
我们需要的,不就是一点烟火气的美,一些阅读的高度,和一份不把事情想复杂的简单心境吗?
TAG标签:
上皮样囊肿患者提问预防宫外孕的重点是避免其高危因素
肺部钩虫病的治疗方法
怎么让软下疳不再出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