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浴盆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足浴盆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陆良八老的绿色人生图

发布时间:2020-02-27 13:16:37 阅读: 来源:足浴盆厂家

“陆良八老”从左至右分别是:王家云、王开和、王长取、王家德、王小苗、王家寿、王云方、王德映。云南日报记者 禹江宁摄

“陆良八老”时刻都惦记着林场,只要有空都会聚到林场看看茂密的松林,一起开心地聊天。云南日报记者 禹江宁摄

31年,佝偻的背替代了挺直的脊梁,满额的皱纹黯淡了先前的风华,花白的头发变换了最初的颜色;同样是31年,13.6万亩松林傲然屹立,郁郁葱葱“染绿”了原本光秃的山岗。

在云南陆良,有这样八个老人,31年来矢志不渝地做着两件事——造林、守山;为了做好这两件事,他们风餐露宿、披星戴月;他们奔波劳累、不畏艰辛;为了做好这两件事,他们中有人甚至10多个年头未能回家过年、享受天伦……

“山高水高,不如人的脚板高;天大地大,没有人的决心大”,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,唱出了八老的坚韧与魄力——正是这样的坚韧与魄力,造就了植树造林13.6万亩的传奇,也成就了八老的“绿色”人生。

他们是,王小苗、王家寿、王长取、王云方、王开和、王家德、王家云、王德映。

上山——“山头要有树,农民才会富“

“当初为什么会想到上山种树?”每当被问及这一问题,八老中的带头人王小苗总会朴实地笑笑,“也没得特别的原因”,俗话说得好,“山头要有树,山脚要修成路,农民才会富”!

30年前的花木山,既无花,又无木,满山遍野全是嶙峋乱石。村里的老人王德昌回忆,从1969年开始,当了24年大队书记的他就带着树达棚的村民们,花了10余年时间坡改梯,改造荒山,但越是改造心里越打鼓,“连续好几年,我们新开发的上百亩山地绝收。因为没有树挡着,风太大,包谷扬不起花来、结不了穗”,说到这儿,老人用手拍着心口,“我心里疼啊!”

?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生产大队决定尝试改造荒山的另一条路——发动群众上山种树。“当时由13个生产队派工,只要是种树,工分一定打得最高,男的出一天工给10个工分,女的给8个工分,大伙积极性可高了,争先恐后去。” 王德昌回忆,一开始,大家采用挖塘子,再往里撒松种的方法,可始终不见树苗长出来,扒开塘子一看,里面的树种竟然大多都被老鼠和貂鼠偷吃了,“头两年差不多是白干!”

为了不重蹈覆辙,1981年春,生产大队和各个生产队的党员干部早早上山,采用新方法“树苗移栽”来造林——专门在一个地方育苗,雨季一到再将其移栽到挖好的塘子里。半年后,树苗终于成活了,第一年就成功造林2000多亩。

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,造林遇到了大难题——村里开始搞包产到户,村民都各回各家盘地去了,谁来种树,种树的钱又从哪来?

可时任龙海公社树达棚村民兵营长的王小苗却没有动摇,他向大队干部主动请缨,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赞同后,便带着民兵上山驻扎,一边种树,一边开荒养活自己。慢慢地,王家寿、王长取、王开和、王家云、王云方、王德映、王家德等来自3个村寨的7人加入了植树造林的队伍。

拓荒——7400亩华山松染绿“花木山”

海拔2300米的花木山,气温比坝区要低好几度,冬季格外严寒;而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造就的乱石遍野,更成为造林工作中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——有时候一锄头下去,只见四溅的火星,树塘没挖出几个,锄头却报废了。

面对气候和地貌给出的“下马威”,“八人组”却并没有被震慑住,他们毅然开始了艰苦的造林工作——早上天不亮就外出挖塘,遇到雨雪天,披上蓑衣戴上篾帽,或者简单地披块塑料布,照样外出。辛勤劳作至天黑后,八人才陆续回到工棚——两件矮矮的土坯房。小小的工棚里,为了御寒,他们总是裹着灰毡或蓑衣,互相挤着睡在火塘边。而工棚里的“伙食”,几乎天天都是包谷面就咸菜,而且每天只吃两顿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“八人组”披星戴月、风餐露宿地植树造林。两三年后,花木山植树造林任务终于完成了,看到7400亩华山松染绿了座座山头,八人欣喜不已——花木山终于有些名符其实了。

相关新闻:

秦光荣专程看望31年造林护林的陆良八老时感言:陆良八老 当代愚公

秦光荣看望“陆良八老” 抒发六点感想?[高清图]

高清图:“当代愚公”——“陆良八老”

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一页 末页

冯家新医生

普满泉医生

中医肿瘤科

涂肇中医生